一、深入了解客户是我们成长的基础
蓝必盛20多年一直在精细化工环保服务领域探索与沉淀,涉及农药、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客户包括上市、拟上市企业,未来将同步发展化工园区综合污水处理项目。
化工废水每年市场份额约在3000亿,这里涉及到规模企业约28600家,其中上市及拟上市企业890家,化工园区688家,这些企业和园区的环保治理需求是蓝必盛关注的重点。
二、满足客户“省心、省钱、省力”的心理预期
达标达产、稳定运行和降本节耗是化工企业最关注的事情,这也是蓝必盛23年一直在做的事情,为客户省心、省钱、省力。
首先是达标达产
回顾过往,蓝必盛在精细化工领域完成了450多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其中不乏在废水处理方面存在迷茫、找不到答案或走了弯路的企业,类似设计处理能力1000方/天,调试下来只能做到500-600方/天,或者干脆调试不出来的情况也有。
我们在山东的一个项目,前期设计处理量800吨/天,调试下来只能做到300吨/天,客户找到我们做改造,本意是改一期,二期再新上,我们建议客户一次性改造,将一二期的全部处理了。
基于丰富的项目经验与技术积累,蓝必盛建立了一整套针对精细化工废水达标达产的治理体系,这让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技术解决客户的难题。
我们做的新能源行业,有家企业产品是六氟磷酸锂,要降氟,同时要关注有机物的处理;另一家企业需要回收氮甲基吡咯烷酮(NMP),这类物质的合成相对比较单一,工艺路线不长,但是它存在毒性且有机氮比较高。类似这种项目很多,通过项目的磨炼,蓝必盛形成了把单一物质做到极致的技术服务风格。
二是运行稳定
稳定指的是少出意外。相比市政污水,化工废水稳定性差,这源于化工生产的周期性及订单的不确定性。水质的不稳定很容易导致处理系统受到冲击,运行不正常,经常需要检修、维护,尤其是厌氧装置UASB设备,耐冲击能力差,水质稍有波动,系统运行不稳定甚至瘫痪,需要两三个月才能重新启动,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同时产生甲烷,收集和贮存处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增加企业的安全风险。
蓝必盛团队非常关注运行稳定性,通过对微生物菌种、生物填料、生化工艺的三个维度的创新、优化来提升运行稳定性。
也是基于此,蓝必盛有大量早期项目,持续稳定运营,例如“武汉有机”项目,至今稳定运行15年,非常具有代表性。
为了更好地的帮助客户实现稳定运行,蓝必盛还推出了运营服务模式,蓝必盛在运营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有华星化工、无锡三开等项目长期运营经验,有强有力的技术团队保障,有多种可供客户选择的服务方式;应该说我们对工艺的消化、设备性能的了解、实现达标的路径、项目运营的安全风险识别、人机料环法的管理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三是降本节耗
基于精细化工的废水治理,生物工艺本身就一条经济有效的工艺路线。是否配置氧化装置、二次污染物的产生、额外药剂的添加等,都直接影响整体工艺成本。
我们做的“江苏好收成”项目,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甲醛,客户前期采用加石灰碱性缩合的方法,需要大量的药剂、能耗,而且产生了大量危废,运行成本高,同时废水中引入的钙离子浓度过高易导致曝气管道堵塞。
蓝必盛采用自主研发的专业降解甲醛的生物菌群去处理废水(应用场景为草甘膦行业),从根本上解决了以上问题,成本大幅降低的同时,不产生危废,且运行省心,仅运行一年,就为客户节省了两千多万元费用。
如果用化学法做,最后我们会走到拼价格、拼关系的路上,而这个项目的最大亮点是通过技术解决思路引起客户共鸣,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蓝必盛深知,只有这样的产品,生命力才会更强。
在降本方面,值得关注的是蓝必盛的盐净化工艺。很多企业喜欢“干脆”一点,生产出来含盐、含有机物的废水,直接蒸发形成“污盐”,但后面又处理不彻底。蓝必盛的盐净化工艺,在解决盐资源化的同时还能够大幅度的节约成本,单一盐成本≤200元/吨,混合盐成本≤300元/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蓝必盛的一个有机颜料行业项目,废水含盐重且沸点高,之前选用喷塔进行喷雾干燥,能耗极大,回收效率也不高。假设喷一吨水需要200方天然气,每方按3.8元计算,大概需要700多元/吨费用,同时水从大气挥发,造成VOC不达标。我们的处理思路是回收溶剂、废盐提纯,总回收率大于90%,成本节约50%以上,降本同时,盐品质还能得到保证(三级净化,纯度得到保证)。
这个项目非常典型,代表了蓝必盛盐资源化工艺的特点:集系统工艺、低能耗、环境友好、回用生产等关键词于一体,做到真正的CLEAR,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满足部分高附加值客户的更高诉求
一是资源化程度
蓝必盛持续深入探索客户在资源化程度上的需求,力求为客户提供系统性、经济性、安全性的解决方案。
如某芳纶硝化废水项目,污染物中有含硝基的化合物,蒸发过程中会存在含硝基盐的污盐处理问题。
蓝必盛从安全角度上提出了一套工艺创新方案:首先通过物料回收、冷冻把溶解度差异显示出来,再消除容易产生爆炸的物质,末端用高盐生化的方法拿到含盐的生化剂,再用浓缩蒸发的方法把盐拿出来。这样下来,回用水的品质是相当好的,可以用于生产。
这套方式在达标的基础上从先进性和安全性方面为客户带来了更高价值。如果用传统蒸发方式做,盐的储存很是问题,一旦出现储存不当,就会有安全风险。
这套工艺在工业行业来说是首创,技术也是蓝必盛的核心技术LBC和高盐生化,它的最大价值在于找到了一条安全解决硝化废水的零排路线,消除安全隐患,实现零排,还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硝化废水可以普遍适用,同时在缺水和控盐区域推广价值非常大。
二是工艺设备的先进性
蓝必盛的设备先进性首先是来自于项目积累:如合盛、瓦克、扬农这类客户,在行业里有示范引领作用,他们的理念先进,愿意接受新东西,愿意尝试新工艺、新方法。会在意更高的处理效率,这体现对装置的成熟度和先进性方面的需求。
除此之外,对供应商的科学管理与赋能也是设备先进性的保障。
三是服务意识
一旦签单之后,客户过往案例、前期方案关注就少了,他们更在乎设计、安装、调试及服务团队是否与他们共频。
比如在设计端是否能主动去解决、落实他们出现的新问题;在安装过程中是否符合他们的进度、质量要求;在调试过程中,能否按节点顺利完成并对现场人员培训到位。
除此之外,非常关键的是做事的态度,能否做到有求必应,有求会应,能否解决他们提出的棘手问题,反应速度怎样,以及出现问题时,你是去推脱还是去解决。在这方面蓝必盛做的是真的很好。
其实客户不会无缘无故的挑刺,即使有也很少,更多的是大家怎么一起把事情做好。
四、蓝必盛技术整合创新能力是实现项目一流效果的关键
化工废水成份多变、处理难度大、流程复杂、进入门槛高,需要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
蓝必盛董事长蒋伟群在技术中心开会时,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蓝必盛和我们的竞争对手相比,核心优势到底在哪里?
蓝必盛经历23年构建了5大能力,但最核心的优势始终在于技术整合创新能力。
1.核心能力——技术整合创新能力
蓝必盛内部一直在强调:不能够陷入到单一技术比拼,沉浸到技术自high状态。
客户要的不是你的技术,不是你的装备,他们不一定懂那么多环保工艺,也不需要懂,客户要的就是一个好结果。
所以,蓝必盛很清晰自身要与竞争对手比拼的始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的解决靠的一定是技术的整合创新,因此,蓝必盛第一核心竞争力一定是技术整合创新能力!
我们的技术整合创新主要是对国内外新技术的应用创新,首先是甄别:通过我们市场一线调研、客户需求反馈、前沿技术研究,甄别筛选出新技术引进及开发的范围,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其次是验证:我们舍得投入,包括资金、人力、时间等,通过购买小试、中试设备来表明我们的合作主动意愿,双方成员成立项目组,共同对设备进行多性能、多场景测试,掌握实际运行数据(应用范围、能耗、效果等),并提出建议;第三是应用,推向市场后根据客户的应用反馈,再进行调整优化,改善细节,提升性能,得到客户的认可。例如我们从韩国引进的高级氧化设备,从技术引进到市场推广,前后经历了2年多的小试、中试、产品化,最终得到扬农、合盛硅业、无锡三开等客户的高度认可。
2.识别能力——基于对水样特性的深刻认识
识别不是简单说我的产品适合你,客户到底适合什么?适用什么?我们要帮助客户提炼清楚。蓝必盛靠什么来识别,靠的是20余年来在精细化工领域各行各业积累的海量实验及数据(目前为止有4000余家)。只要讲到行业、产品,我们的数据库就可以查到可能会产生的污染因子,它的痛点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
3.匹配能力——基于对水处理技术应用的深刻认识
蓝必盛的工程项目和实验平台几乎应用过市场上所有的水处理工艺技术,这让我们积累了对不同工艺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认识。一旦通过实验锁定需求,我们可以精准的帮助客户匹配到最优解和最简解。
什么是最优解?常规方法未必是呈现价值的最优选择,我们要做的是比常规方法更省心、更省钱、更省力,比如让客户在更短时间内收回投资成本、比如引领客户走在行业治污的前沿等,这些才是我们要为客户提供的核心价值。
同时我们还要为客户找到最简解,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前我们也曾走过一段路,一招不行,再加一招,把处理路线拉的很长,现在我们的思路是“可以简单,绝不复杂”,我们追求的是工艺上从复杂到简单、从简单到经典的过程。
4.工艺到工程的转化能力——基于多年实战专家团队
蓝必盛积累了不同种类废水从实验到工艺再到工程的转换过程,这个经验非常重要。
化工企业生产有很多变数,出水波动很大,但水处理流程不会因水的波动随之而变,所以我们需要相当包容的进水条件,这种进水条件设计意味着理论与经验的结合,是无资料可查的,这靠的是经验的累积价值。
蓝必盛积累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他们多年的实战经验已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5.项目闭环能力——基于工程管理体系及工程管理人才
工程交付能力是环保服务企业的重中之重,很多环保公司有较强的工艺技术,但工程交付能力相对薄弱,为提升蓝必盛的系统交付能力,蓝必盛引入了具有中石化背景的工程安装调试管理团队,这很好地强化了我们的工程转化能力,尤其是在材料性能识别、装备制造“管、用、修”、设备安装调试、工艺与设备有机结合,以及工程项目的各类规范的掌握和运用等具有全面的整合能力。
五、技术的持续创新才能使企业行稳致远
蓝必盛扎根化工行业二十几年,形成了一套对水、对技术、对行业的独特理解。更重要的是,蓝必盛人一直在琢磨如何在此基础上,持续提炼客户痛难点,并投入精力去攻克,一种途径解决不了,就找另一种途径,当下攻克不了,就持续攻克它,直至解决。
总结的来说,蓝必盛的技术发展之路是一条聚焦客户价值,持续挖潜创新的技术产品化发展之路:
1.深入资源化
根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每生产1吨染料会产生1.2-7吨废盐;每生产1吨橡胶助剂可产生0.5-1吨废盐;每生产1吨农药会产生0.2-3吨废盐。
我国每年产生的高盐废水超3亿立方米,副产高盐危废过千万吨,化工行业高浓度含盐有机废水每年蒸发结晶废盐200万吨以上。
而这些废盐的特点是:无出路,囤积大,成危废,且目前缺乏有效地、具有经济性地、系统性的处理方法。
而蓝必盛的高盐废水资源化处理成套装置,基于自主研发的核心工艺,系统解决了高盐废水资源化问题。
蓝必盛深入探索资源化,但从不就资源化谈资源化,而是为客户提供工艺简单、安全有效、满足生产要求且省钱的资源化解决方案。当下,蓝必盛的盐资源化技术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2.聚焦生物工艺
生物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蓝必盛的技术本质是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工艺整合,蓝必盛的技术发展之路也是生物工艺在化工废水领域的深化强化之路:
一方面我们持续优化菌种的性能:常规的微生物一般是从市政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里拉过来,再投到池子里驯化,这是看天吃饭的过程,运气好就能驯化出来,运气不好就训化不出来,而蓝必盛培养了大量可直接应用的针对性菌种,形成了蓝必盛解决问题的武器库。
我们很多项目,是把菌种拿到客户现场,加入到小试装置后,就能直接得到客户想要的效果。此前,很多客户已经调了非常久的时间,却没有结果。例如:三年前投标的一个项目,因价格相差30万没有竞争成功,客户按照常规措施获取活性污泥,但驯化不出他们所需的微生物,最后客户又回来找到我们,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是持续拓展微生物的应用范围:前端预处理、后端的深度处理都有生物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对微生物的优化、反应器的优化和OAO工艺的优化,不断扩宽扩大生物法的应用范围,取代部分预处理和部分深度处理,达到效果的同时,我们的成本还会越来越低。
3.持续挖潜创新的技术产品化之路
从产品创新角度来说,蓝必盛研发出发点只有一个:挖潜——深挖客户潜在需求,并通过解决需求,不断找到创新点,不断呈现价值。
“挖潜”会让蓝必盛习惯于从客户价值出发,而非沉醉在技术领域。我们会去做详实的调研,了解客户的困境、痛点、问题、诉求,集成项目上遇到的难点把它作为研发重点,再由此来不断通过项目应用推进产品创新。
蓝必盛最大的积累是二十余年在精细化工领域积累的认知,包括对水样的认识,对技术的认知、对工程转化的认知,并在这些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把技术解决方案演化成产品,现已开发出生物、物化、零排及资源化16个单元技术装置,实现技术产品化、模块化、智能化、标准化。
对于蓝必盛而言,技术产品化不是简单的卖产品,更多是去卖识别能力、匹配能力、转化能力及交付能力,同时附以蓝必盛的菌种武器库做坚实的后盾。
基于挖潜创新,我们不断向研发团队提出新要求、新目标,研发团队再去交付,每年至少新增三个生物菌种产品。为此,蓝必盛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创新激励机制。
如果没有挖潜创新的过程,蓝必盛的技术和产品会停留在三年前,五年前,八年前。
如果三年前,五年前,八年前蓝必盛不去想这些事儿,现在才开始想,肯定来不及。持续创新既要有决心,又要有毅力,还要靠对未来需求的判断与规划,这是一种思维模式。
当然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我们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关键是就算我们当时做的不够好,也一定会不遗余力的去把它做好,我们不会放弃,会关注长期价值,践行长期主义,会投入资源精力把问题解决掉,这是蓝必盛的文化,也是蓝必盛人的做事风格。